翻起来会动的连环画怎么画专访丨汪观清:1950年代的连环画为何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

小人书在底层蓬勃如野草一般的生命力正是新中国迫切需要的。在党的引导下,当时上海私人书局出了不少宣传新政策的连环画。

人美连环画势头最盛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。丁斌曾、韩和平的《铁道游击队》再版20次,印数达到3652万册。《三国演义》全套共60册,7000多幅画图,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多的一套连环画作品。贺友直的《山乡巨变》则被称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。

近日,汪观清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,回忆了人美那个时代连环画的繁荣鼎盛。

“当时一本书画完至少印20万本,最多印到3000多万本。”汪观清回忆,这样的印刷量,如今看来不可思议。

后来出版的书多了,1951年,汪观清加入私营宏泰出版社做编辑,月薪80元,画连环画依旧以张数计算稿费,再版还以印数付给版权费。当时连环画家收入之高可见一斑

这和国家当时对“小人书”的重视有关。1949年前,在上海北京,连环画在底层受众已经十分广泛。

汪观清回忆,当时小人书主要由私人公司出版,题材经常取材于当时新闻、电影。经常出一篇新闻报道以后,三五天连环画就画出来了。最快的时候,今天一个电影放了,老板叫两个连环画家带徒弟去看电影,回去画家把人物画好,一个徒弟画背景,一个徒弟画花纹,另一个编故事、写文字,“一天能画二三十张,两天就画完了,三四天就印出来了,之后上海的小书摊上就都有了。”

而当年那些特别抢手的“小人书”,很大一部分都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(注:下文简称人美)出版的。

当时一两黄金的价格是90元,以此计算,汪观清1952年画一张画有2.5元收入,半个月就能画出一两黄金。

“解放初的白毛女、封建迷信破除、婚姻法都是用讲故事的形式(去宣传),从50后到80后,几乎每个人都看过几本“小人书”。工厂、工会、图书馆都会买这种书,”《三打白骨精》《三国演义》《铁道游击队》《红日》……回忆起童年,通过故事宣传当前形势。画几十张一百多张都有。

文化部在1951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:“发展新连环画与新年画,改革旧连环画和旧年画,这是美术工作方面的重点。”

汪观清出生于徽州,12岁才跟随父母来到上海,在住处楼下弄堂口第一次见到小人书摊,一分钱租一本,他一见着迷,每天做完功课就去看,还忍不住去临摹。而当时,据估计上海这样的流动摊贩有3000个以上。“光是上海,各个工厂里弄到处都是书摊,通过这些渠道铺遍了整个上海的各个街道。”

汪观清出版的第一本连环画是1950年的《扫雷英雄姚显儒》,编辑言明这是私营出版商约稿,稿酬很低,但这本56张画的作品还是给他带来了68元5角的收入。

1949年之后,如何利用这些现成的小书摊宣传新政策就成了当时考虑的方向。

“连环画创作,上海是大本营。”回忆起那个属于连环画的辉煌年代,著名画家、上海文史馆官员汪观清非常肯定这一点。

汪观清当时在百货商店工作,因为喜欢连环画去画室学了画,业余给一些出版社投稿,最早发表出来的画,也都是“新题材”。

86岁的汪观清不到20岁开始学画,1949年前就在私人书局画连环画,1950年代,他加入了上海新组建的新美术出版社(注:1955年并入人美),画过《红日》《雷锋》等军事题材连环画。当时人美的连环画创作阵容可谓星光熠熠且人数众多,有贺友直、韩敏、丁斌曾、韩和平等名家,有“人美108将”之称。

翻起来会动的连环画怎么画专访丨汪观清:1950年代的连环画为何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滚动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