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五年,具有博士学位者83人,黄河学者4人,河南省特聘教授4人,全国师德标兵、优秀教师各1人,各级横向项目70余项,河南省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4人,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2人,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1项,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5人,河南省高校教学技能大奖赛获奖者5人。
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,创建于1923年,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。学院办学历史悠久,师资力量雄厚,长期以来形成了中西交融、古今贯通,既重视知识创新、更强调历史通识的学术传统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著名学者如范文澜、嵇文甫、蒙文通、郭绍虞、马非百、朱芳圃、孙作云、孙海波等曾先后在此执教,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学子尹达、石璋如、白寿彝、韩儒林等成为享誉中外的历史学家、考古学家,浓厚的学术氛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学人才。
考古学学科历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1930年本专业学生参与殷墟第四次发掘,是我国高校中最早的考古专业之一。2003年开始招收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,2011年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正式获批,2012年入围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,形成了涵盖本科、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完整培养体系。201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田野考古发掘团队资质。
该学科科研成果丰硕,近5年共出版著作24部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6项、省部级课题10余项,发表论文200多篇(其中在《文物》《考古》《考古学报》《考古与文物》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),在国内位居前列。在2012年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中,本专业全国排名第16名。(在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 C+(15-18))。在硬件设施上,该学科拥有藏品达4387件的河南大学文物馆和河南省考古与文化遗产保
该学科研究领域广泛,涵盖新石器时代考古、夏商周考古、战国秦汉考古、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、隋唐宋元考古、动物考古、植物考古、科技考古、陶瓷考古、美术考古、文物保护、博物馆学、文化遗产学和文物鉴定等15个研究方向,其中黄河文明考古、宋城考古、商周考古和古文字学颇具特色。
其中博士生导师44人(含中国社科院、国家博物馆合作导师20人),教授、副教授63人,省部级项目60余项,出版专著60多部,历史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,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,河南省优秀教师4人,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历史研究》、《中国史研究》、《近代史研究》、《世界历史》等刊物及其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0多篇。河南大学特聘教授6人,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,担任全国性专业学会会长、副会长者5人。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,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7人,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4人,其中职业导师14人),硕士生导师92人(含校外合作导师32人,
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,共有专职教师25人,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,博士生导师7人,硕士研究导师15人,省特聘教授1人,具有考古领队资质者5人,是一支研究能力较强、充满活力的学术和教学队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