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知还指出,重点发展单晶硅片、电池组件、光伏逆变器等优势产品,加快PERC+、TOPCON、HJT等新兴技术研发,加快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,加快关键生产工艺与生产制造过程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,引导企业与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大数据等企业合作开发光伏电站系统智能清洗机器人、智能巡检无人机等产品,实现光伏系统从踏勘、设计、集成到运维的全流程智能管控。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,建立废弃光伏产品回收与利用处理网络体系,推动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
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400亿元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2020年,“十三五”时期,全市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、创新引领能力持续增强、质量效益和集聚集约水平逐步提高,“十三五”期间,年均增长7.8%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在统筹推进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防风险的基础上,是2015年的1.46倍,年均增长7.7%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0%?
10月24日,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“十四五”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,通知指出,依托隆基绿能、隆基乐叶等骨干企业,大力发展新型光伏电池材料,发挥单晶技术优势,持续降低生产成本,稳步扩大设计产能,以经开区、航天基地和西咸新区为主承载,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,打造航天基地光伏材料产业园、经开区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基地、高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创新研发基地。鼓励光伏配套产业加快发展。发挥特变电工逆变器研发制造优势,推动光伏设备配套行业大幅增长。鼓励面板玻璃、边框等辅料产业发展,完善本地化配套,发挥对光伏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。
1.先进制造体系初现。出台《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》,聚焦“五强”目标,着力构建“6+5+6”先进制造业体系。以汽车、电子信息制造等为核心的6大支柱产业,以人工智能、增材制造等为核心的5大新兴产业和以现代金融、现代物流为核心的6大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。2020年底,6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4382亿元,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%。汽车和电子信息制造两大产业先后迈上千亿级集群台阶,规模分别达到1224亿元和1277亿元,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核心增长极。
现将《西安市“十四五”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》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执行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,也是西安在新发展阶段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、推动创新引领、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时期。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,是培育我市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经之路,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,对我市实现先进制造业强市、打造西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,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根据《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○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》,结合西安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,制定本规划。本规划范围为西安市行政区域和西咸新区,规划期限为2021—2025年。
2.工业规模逐步扩大。工业经济总量稳步扩大,2020年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7家,是2015年的1.46倍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400亿元,年均增长7.9%。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,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0户,较2015年增加6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