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楚县伊合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卡地尔·艾买尔在瓜田里采摘“巴楚留香瓜”。
“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创新管理模式,提出标准化生产,统一提供农资、技术指导,把田间地头变为‘生产车间’,对于按照标准种植的农产品进行回购、统一销售。”卡地尔说。
合作社组建技术服务队,引导瓜农从种子消毒、有机施肥、整蔓打叉、一藤一瓜、采摘分级、装箱冷链全流程追根溯源、精耕细作。“我们瓜的果形、大小、甜度都很好,商品率比原始种植提高了两倍。”卡地尔的语气里满是自豪。
在政府的支持下,卡地尔又新建了3座多功能杏热风烘干房,用于加工收购的杏子;2000平方米凉棚,用于瓜果销售。注册了“阿西木”西瓜商标,和“红光”商标,生产基地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。
“家里人认为大家都不愿意种瓜。”卡地尔说,正因为大家都不做,那其中一定有很多机会。说服家人后,拿出全部积蓄,在政府支持下与10户村民办起了巴楚县伊合散农业专业合作社,集中连片种植“巴楚留香瓜”,准备一展拳脚。
此后每年瓜季,卡地尔便专营甜瓜。为了把甜瓜卖个好价钱,卡地尔不惜多跑上千公里,去上海、浙江的市场上卖瓜。“上海客户挑瓜很仔细,瓜皮碰个小窝都不要,要不就杀价。”卡地尔说。
“我希望带动更多兄弟姐妹一起创业,只要肯吃苦、踏实干,就能过上好日子。”卡地尔说。
卡地尔子承父业做起特产买卖,但和父亲不同,他觉得贩甜瓜会有甜头。“都嫌运输难、损耗多,市场上的甜瓜就少。”他说,“人都想吃个新鲜,少见的东西更值钱,就算卖一半坏一半也应该有钱赚。”
2018年,合作社在琼库尔恰克乡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,在巴扎
但销得很快。他萌生创办合作社的念头,挑些颜色正、纹路匀的瓜收购。就有不少人打电线年,结果全家人一致反对。瓜虽价格略高,每年一入夏,而是“每公斤多付几毛钱”,因品相好,收瓜时,他不再“一口价包下一块地”,他也就此结识了一批全国各地客户,
2000年7月,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,卡地尔开着一辆装满“巴楚留香瓜”的卡车去郑州。“紧赶慢赶,到郑州还是用了11天,卸货时,约三成甜瓜蔫到发软。其他的瓜没两天就卖光了,除去成本,净赚3000多元。”卡地尔说。
从10户社员的合作社到如今158户社员的合作社,从单一的巴楚留香瓜销售到农副产品加工、销售……10年的时光,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巴扎加米村的卡地尔·艾买尔,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一个“伊合散”时代。把“巴楚留香瓜”远销到浙江、广东、上海等地,使越来越多巴楚瓜农的腰包鼓了起来。
生于农村,长于农村,从小就受到父辈的熏陶,卡地尔的成长经历伴随着很深的农业情怀,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创立合作社的初衷。